1985 年 7 月的老山战区,麻粟坡县 1031 高地的钢筋混凝土工事里,越军的无线电信号正频繁跳动。我方 138 师的观察所里,望远镜镜头死死锁定那两处被山体半遮的据点 —— 距离 2100 米,大口径火炮无法直瞄,火箭筒射程不够,迫击炮威力不足,唯有刚列装的红箭 73 导弹能摸到这里。
凌晨时分,14 人组成的导弹小分队携四套发射装置、10 枚导弹潜入前沿阵地。他们分成两组,每组两套发射器,一套主攻一套补射。战士们趴在伪装网下,反复校准观瞄设备,导弹发射架的底座深深扎进红土,尾焰导流槽对准下风处的灌木丛。
15 时 05 分,第一枚红箭 73 呼啸而出,却在飞行千米后突然下坠,在山腰炸起烟尘。工事里的越军探出头瞥了眼,以为是流弹便缩回身子。未等他们坐稳,第二枚导弹已精准穿过观察孔,3 公斤炸药在封闭空间里炸开,冲击波在混凝土壁上反复弹射。
第三枚导弹接踵而至,直接命中工事内部的弹药堆,巨大的爆炸声掀翻了钢筋混凝土顶棚。附近越军的高射机枪随即扫射,炮弹漫无目的地落在我方阵地,却始终找不到导弹发射的准确位置 —— 红箭 73 的导线制导让射手能在隐蔽处操控,打完即可转移。
这款导弹诞生的初衷,是应对苏军的钢铁洪流。当年为抵御装甲集群,红箭 73 被大量生产,最高射程 4000 米,穿甲厚度可达 400 毫米,与苏联萨格尔导弹同级。虽然后来面对先进主战坦克的前装甲力不从心,但庞大的产量让它始终未退出序列。
多次改进让红箭 73 焕发新生。早期的红外观瞄设备换成了激光测距仪,夜间瞄准距离从 800 米延伸到 1500 米。弹头换成了串联破甲战斗部,能先击穿反应装甲再攻击主装甲,火箭发动机增加了推进剂,飞行速度从 120 米 / 秒略有提升。
如今的演训场上,红箭 73 仍频繁亮相。射手操控导弹掠过沙丘,精准命中 2000 米外的轻型装甲车侧甲,装甲板被炸开直径 30 厘米的破洞。对付土木工事时,导弹能直接钻进射孔,内部爆炸的冲击波能掀飞顶盖,碎石和弹片覆盖工事内部每个角落。
在后勤仓库里,一排排红箭 73 导弹箱码得整整齐齐。它们的弹体上印着不同的生产批号,最新的一批带着改进后的激光观瞄接口,与数十年前的初代型号摆在一起,见证着从反坦克主力到特种打击利器的转变。
长沙配资公司,证券配资软件,网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