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通信的边界被无限拓宽,但安全与信任的基石却时常被电信网络诈骗的阴霾所动摇。近年来,国家重拳出击,以雷霆之势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打击诈骗犯罪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武器。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与创新热土,一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反诈”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广东省微位数字身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位科技”)正是这场战役中的一员。该公司凭借其在商用密码领域的深厚积累,自主研发了名为“CHAKEN可信通信”技术(下称“可信通信”),旨在从通信的源头“正本清源”,为每一次通信连接打上“可信”的烙印,为破解全民反诈难题提供了“海珠方案”。
从“嘈杂市场”到“挂号信”的变革
传统通信好比在一个嘈杂且昏暗的市场中进行交易,交易双方难以在第一时间完全确信对方的身份。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种“不确定性”,通过“伪装”——使用伪基站、改号软件等技术手段,冒充公检法、企业客服、亲朋好友,从而实施诈骗。
“可信通信技术让通信像一封加盖火漆印的挂号信,谁发出的,一目了然。”微位科技CEO李子阳解释道。该技术通过国家密码算法为通信主体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凭证”,接收方终端可实时解析并显示来电真实身份。这一创新填补了“事前防范”的技术空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强调的“源头治理”高度契合。
一把守护通信安全的“密钥”
植根于海珠这片创新的沃土,微位科技汇聚了一批在网络安全、商用密码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团队。他们洞察到,现有的反诈手段多集中在“事中预警”和“事后打击”,而“事前防范”环节,尤其是在通信发起端的身份认证,仍存在技术空白。
为此,微位科技投入巨量研发资源,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电信,成功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信通信”技术,并主导推动了基于该技术的GB/T 43779-2024《网络安全技术 基于密码令牌的主叫用户可信身份鉴别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的落地。这标志着可信通信的技术路线,不仅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更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行业技术规范。
可信通信的核心亮点在于,它为每一个通信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生成一个基于国家密码算法的、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凭证”。当一个安装或集成了可信通信服务的设备向外发起通话时,该凭证会同步加密传输。接收方的终端通过解析这个“数字身份凭证”,即可在屏幕上清晰地展示出电方的真实身份信息。
这种“前置认证”的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了诈骗分子通过改号、仿冒身份的可能性。即便诈骗分子能够通过技术手段窃取通话内容,也无法伪造这个基于密码技术的“数字身份凭证”。目前,该技术已集成至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等多款手机及智能固话终端,覆盖政企、金融、医疗等场景及2000多家政企单位。
以海珠区新港街道为例,社区网格工作人员在联系群众时,存在群众不接听陌生电话,或者工作号码由于高频呼出被标注为骚扰电话、被群众误认为电话诈骗等情况,社区外呼任务繁重,工作效率低。开通可信移动服务应用在原有工作手机,通过可信手机集成可信通信功能,网格工作人员发起呼叫时,可展示街道办事处的官方身份,群众放心接听,积极配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推动该技术的产业化和生态建设,微位科技还积极联合产业上下游伙伴,于“5·17世界电信日”牵头成立了“可信通信联合实验室”,旨在联合运营商、终端厂商、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的可信通信生态体系。
“牵手”海珠,创新沃土赋能科技企业发展
这家硬核科技公司,为何选择在海珠扎根?
“海珠区的创新生态和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是我们最终决定落户于此的关键。”李子阳坦言。
近年来,海珠区依托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产业,为微位科技等数字安全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区内不仅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还打造了“可信通信+”的应用场景,并通过“海珠合伙人”等创新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我们感受到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归属感”,李子阳表示,“这将助力我们把可信通信技术做得更好。”
南方+记者 吴雨伦
长沙配资公司,证券配资软件,网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