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脑梗后,突然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有些人平时不抽烟,不喝酒,身体平时也没有像高血压,高血脂现象。并且还坚持锻炼。但还是脑梗了。比如有的女人,并没有像我们男人那样爱吸个烟,喝个酒,甚至有的人连大鱼大肉都不碰,一天到晚只是健身。每年还坚持做体检,每次的结果都是正常。我躺在病床上翻手机时刷到过一个案例:上海有个32岁的女白领,每天晨跑5公里,三餐只吃水煮菜,单位体检各项指标都在“合格线”里,却突然在加班时栽倒在办公桌前——脑梗,血栓堵在了脑干附近。医生后来在她的颈动脉里发现了个小斑块,平时藏得深,普通体检的B超根本照不真切,偏她那段时间总熬夜改方案,凌晨两三点才睡,血压夜里偷偷飙上去,斑块一破就堵了血管。护工阿姨听我念叨这个事,插了句嘴:“我表妹就是这样,广场舞领队,顿顿青菜豆腐,去年冬天在广场上教新舞步,走着走着就歪了嘴。”她表妹住院时,同病房有个退休教师更邪门:每天练八段锦,十年没吃过油炸的,体检报告干净得像张白纸,却因为一次感冒发烧引发了脑梗。“医生说,是她血管太'脆’了,”护工阿姨拧着毛巾擦床头柜,“年轻时候坐月子落下的病根,总觉得没大事,谁知道藏了几十年。”我自己以前也总觉得“脑梗是男人的事”,仗着体检时血压血脂都正常,偶尔熬夜赶工、陪客户喝两杯也不当回事。直到那天早上拿不起牙刷——右胳膊麻得像不属于自己,镜子里的嘴歪向一边,才慌了神。住院后做了个详细的血管造影,医生指着屏幕上弯弯曲曲的血管给我看:“你这有段血管天生比别人细,平时看不出来,一累着、血压波动大,就容易堵。”同病房的老周是个心内科退休医生,他说现在脑梗越来越“不认人”了。“以前我们盯'三高’,现在发现光盯这个不够。”他给我翻医学杂志,上面说有类人叫“隐匿性高血压”,白天测血压正常,夜里睡觉后偷偷升高,就像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还有人是“遗传性高凝血症”,血液天生比别人容易凝固,平时没症状,一碰上脱水、感染,血栓说形成就形成。“你以为的'健康’,可能只是还没发现问题。”老周敲着杂志封面,“就像地里的草,看着地面上没长,根可能早扎深了。”有天护士来量血压,跟我们聊起她闺蜜的事。那姑娘是瑜伽教练,体脂率常年保持在18%,却在练倒立的时候突然眼前发黑。后来查出来是“卵圆孔未闭”——心脏里有个没长严实的小缺口,平时不影响跳,却会让静脉血里的小血栓偷偷溜进动脉,堵到脑子里就是脑梗。我慢慢发现,那些“看似健康却脑梗”的人,其实都藏着被忽略的“漏洞”。那个女白领总说“水煮菜顶饱”,却没人知道她为了赶进度,中午啃冷面包、晚上才吃那碗青菜;护工阿姨的表妹冬天跳广场舞穿得少,总说“活动开就不冷了”,却不知道血管遇冷会收缩,斑块就容易被“挤”下来;退休教师感冒时硬扛着不去医院,觉得“抗抗就过去了”,却忘了发烧会让血液黏稠度升高,刚好给血栓搭了“桥”。老周每天下午会在病房走廊慢走,他总跟我说:“健康不是'做对一件事’,是'别做错太多事’。”他见过有人坚持每天跑步,却总在跑完步喝冰镇可乐——血管刚扩张开又被猛地刺激收缩;也见过有人顿顿清淡,却总爱生闷气,中医说“气滞则血瘀”,气堵着,血也容易堵。“就像养水管子,光擦外面的锈没用,还得常通着、别冻着、别猛砸。”老周走得慢,每一步都踩得稳稳的,“人也一样,锻炼得循序渐进,吃饭得细嚼慢咽,连生气都得悠着点。”我出院前做复查,血管造影里的血栓已经通开了,但医生反复叮嘱:“以后别熬夜,别突然猛用力——哪怕是搬个花盆都得慢点,血压一下子冲上去就危险。”我现在每天早上量两次血压,一次刚醒,一次起床后半小时;晚上睡前喝半杯温水,医生说能防夜里血液太稠。有回孙子来家里,举着棒棒糖问我:“爷爷怎么不陪我玩跑抓了?”我拉着他的小手慢慢走:“爷爷现在要学'慢动作’,你也跟着爷爷慢点儿走,看地上的小蚂蚁搬家好不好?”前几天在小区里碰到护工阿姨的表妹,她正扶着栏杆慢慢走,嘴基本不歪了。“现在广场舞是跳不了了,”她笑着给我看手机里的照片,是她在公园练太极的样子,“医生说我这身子骨适合慢动静,以前太急躁了。”她现在每天早上喝碗杂粮粥,晚上十点就睡,连买菜都不赶早高峰——“以前总抢着去,怕菜被人挑完了,现在觉得慢慢逛挺好,顺便晒晒太阳。”我忽然明白,健康从来不是“体检报告上的数字”,而是藏在一呼一吸、一餐一饭里的“小心思”。就像老周说的,人这身子就像台老机器,得知道它的“脾气”——哪些事不能急,哪些事得常做,哪些“小不舒服”不能忍。以前总觉得“没症状就是没事”,现在才懂,所谓“健康”,是学会跟自己的身体好好商量:慢点走,别累着,咱们好好过。傍晚在阳台浇花时,看夕阳把楼下的树影拉得长长的。以前总嫌夕阳落得慢,现在倒觉得这样挺好——日子不用赶,健康不用“赌”,能慢慢看着花开花落,就够踏实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长沙配资公司,证券配资软件,网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