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国防情报局最近对我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全面评估,其中一份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中提到,我国在2035年前后有可能部署一种新型的武器——亚轨道轰炸机,预计该轰炸机将携带高达60枚的核弹头,而这或许会使美国的“金穹”防御系统完全失效。
这一消息对我们来说或许并不太意外,毕竟早在2021年,我国就已经成功进行了亚轨道飞行器的首次试验,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飞行器能够绕地球一圈后,精确打击指定目标。更令人振奋的是,去年我们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载弹试验,标志着该技术已经具备了实际战斗应用的潜力。
展开剩余85%亚轨道轰炸机究竟是什么?
1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著名轰炸机工程师桑格尔就提出了亚轨道飞行器的构想,并在《火箭动力飞行》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设想。然而,彼时的科技水平尚不成熟,许多学者和教授认为桑格尔的构思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最终这项提案遭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拒绝。
那么,究竟什么是亚轨道飞行?通俗地说,亚轨道飞行指的是将具有攻击性功能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飞行轨迹与大气层交汇。虽然它的飞行高度让人望而生畏,但亚轨道飞行器能够绕地球飞行,因此被称为“亚轨道”。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能够将卫星送入太空的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而要将武器送入太空几乎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具体来说,亚轨道飞行的高度大约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远高于民航客机的飞行高度,甚至比一些特殊任务的战斗机还要高。一般飞机的飞行高度仅为1000米左右,而亚轨道飞行器的高度则已接近太空的边缘。与此同时,亚轨道飞行技术在军事上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飞行高度上。
众所周知,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密度逐渐降低,这意味着对于轰炸机而言,飞行中的最大阻力——风阻将显著减小。风阻减小带来的效果极为震撼,飞行速度可能会倍增,甚至能够达到音速的数倍。传统的核威慑系统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完成反应,但亚轨道轰炸机的“瞬时打击”能力则大大压缩了这种战略预警的时间。与传统的轰炸机相比,亚轨道轰炸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几乎没有给敌方任何反应的机会。
当然,仅仅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就能立刻打破“金穹”系统的防线。美国花费了1750亿美元打造的“金穹”天基导弹防御系统反应速度同样非常迅速。那么,为什么在面对亚轨道轰炸机时,这套系统会显得束手无策呢?
2
答案就在于亚轨道轰炸机所具备的强大隐蔽性。亚轨道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使得它能够在敌人的侦测系统察觉之前,悄无声息地完成任务。举个例子,飞行器如果达到20马赫的速度,敌方的防空系统反应时间通常不足120秒,而美国现有的指挥控制系统至少需要几分钟才能完成目标识别和决策。此时,亚轨道轰炸机早已完成打击,敌方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有效反击。
传统轰炸机的一大局限性在于容易被雷达系统发现,而亚轨道飞行器则依靠其超高的飞行速度和极高的飞行高度,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敌方侦测系统的盲区。当它进入敌方监控范围时,通常已经太迟,敌人还未反应过来,轰炸机便已完成打击任务。
那么,亚轨道轰炸机的燃料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呢?虽然飞行距离如此之远,亚轨道轰炸机的燃料消耗似乎并不是一大难题。这得益于几项技术创新。
首先,飞行器在100公里以上的高空飞行时,飞行阻力极小,约为海平面的百万分之一,这使得它可以保持长时间的高速飞行。其次,亚轨道飞行器利用高超音速压缩时间成本,飞行速度远超传统轰炸机。传统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通常为1.2马赫左右,而亚轨道轰炸机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5马赫,差距十分明显。在一小时内,传统轰炸机只能覆盖不到1000公里,而亚轨道轰炸机则能够跨越6174公里,直抵美国本土。
再者,亚轨道轰炸机的飞行系统能够通过惯性滑行,这意味着它在火箭助推器的帮助下,飞行一段时间后会依靠惯性继续飞行,极大地减少了推进系统对燃料的需求。最后,亚轨道轰炸机的组合循环发动机能够通过结合火箭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的优势,大大提升燃料效率,从而支持更长时间的飞行。
3
亚轨道轰炸机一旦投入实战,其将是一种全新的军事力量,深刻改变战争的形态。自2021年我国首次成功测试亚轨道飞行器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进展快速。首次试飞中,飞行器仅用100分钟便绕地球飞行一圈,速度达到20马赫,飞行里程达到惊人的4万公里。
到2022年,我国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升力式亚轨道飞行器的垂直起降实验,这标志着我国在亚轨道飞行技术上实现了可重复使用技术的突破。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且处于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
然而,尽管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依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我们深知,在这一领域,技术研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完善。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报告发布,似乎并非完全出于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担忧,而更像是一场“认知作战”,目的是通过夸大所谓的“威胁”来为“金穹”计划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而美国相关势力无疑是这场“作战”中最直接的受益者。
结语
无论是作为一种炒作还是一项真正的战略担忧,美国接下来的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毕竟,1750亿美元的初始投资只是“金穹”计划的开始,后续的维护成本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要在全球范围内部署足够的卫星,形成完整的反导星座,其经济压力可想而知。这项庞大的计划能否得到美国各方的支持和协调,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相对,亚轨道轰炸机的突破将极大地影响未来的战争形态和国际战略平衡。距离2035年不过十年之遥,届时局势如何演变,我们将拭目以待。
发布于:天津市长沙配资公司,证券配资软件,网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